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旧栏目>>专项规划>>正文
专项规划

教育小区建设规划


发布人:     时间:2012-11-15

青理工发规20063

                                                                                                                                                                                                                                                                                                                                                                           

青岛理工大学教育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1.规划依据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建设部,1989

   1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1991

   1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建设部,1995

   1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

   15 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校区住宅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单体方案设计任务书

   1. 6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意见》

   1. 7  大型社区的建设标准

   18   1500现状地形图

                   

2.基地概况与区位环境

基地位于青岛市黄岛开发区行政商务中心区F                                                                                                                                                                                                                                                                   3-10-3                                                                                                                                                           地块,北靠长江路,南邻珠江路,东邻矿大东路。项目范围内地势较为平坦,地块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在基地南侧为交通性城市主干道,东侧为城市次干道。

基地向南约 一公里 可达黄海海滩,向西约 一公里 可到黄岛区政府和人民广场,向北约 一公里 可达黄岛新校区教学区,用地内部局部绿化条件良好,环境品质较高。

                   

3.用地性质与功能定位

基地用地为居住用地(R)。

基地规划为黄岛校区教师住宅区(以下简称“小区”),要求本着高标准、高质量,经济实用、美观、合理,灵活适居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建筑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化一流的品牌意识,体现理工大学办学的特色,体现出一流的设计,成为引领开发区高层住宅建设水平的高档建筑群。

4.项目概况

小区总规划用地面积约为 5.3334公顷 。建筑物退西侧用地界线大于 8,退北侧用地界线应按相关规定满足日照间距的要求且大于 10,退东侧矿大东路道路红线大于 10,退南侧珠江路道路红线大于 20;容积率3.0-3.2,建筑密度小于20%,绿地率大于40%

                   

5.规划理念分析

5.1青岛理工大学成功实现黄岛校区土地整体置换,为我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空间基础。同时在原校区保留80亩地进行教工住宅建设。这一特殊性使我们想到:

5.1.1                 居住主体的同质性:居住人群具有极强的邻里基础和极高的相知性、地缘性,这完全不同于社会住区的非均质人群。

5.1.2                 旧址建新区的家园记忆:黄岛原校区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有人们熟悉的环境特质,旧址建新区应延续人文记忆,产生心理归属。

5.1.3                 住区人本原则的本质:营造适居健康的人居环境。

6.规划理念确定

传承理工人文,构筑地缘性健康社区

7规划设计原则

综合上述分析,规划设计原则确定为:

7.1原有校区记忆元素的整合使用

7.2建筑色彩的整合使用

7.3中央景观文化长廊的营造

7.4植被特征的提炼使用

7.5开放、均好、均质、共享的多层面绿地、交往空间及适居环境的营造

7.6人、车分流系统的建立

7.7地下停车库分布与地表植被生长生态需求的整合设计

7.8简约、经济、时尚、健康适居的板式住宅组织结构

   7.9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

   7.10完善的城市景观及园区形态

                   

8.规划组织结构

    分析场地条件及规划设计限定性要求,综合考虑整体形态构筑,总体布局结构为“一核、两心、一带”鱼骨状结构。

    通过线性空间组织模式,将不同层次的开敞空间、公共配套服务设施、高层住宅群落有效整合起来,使宅间绿地景观融入整体公共环境之中,实现开放、均好、均质、共享的多层面绿地、交往空间及适居环境的营造。

    8.1“一核”:指小区的中心景观广场,是园区的视觉中心和心理中心。是主入口的对景画面,由入口景观区(记忆雕塑)、景观广场、景观标识塔(抽象元素)构成。

    8.2“两心”:由南、北两个休闲广场构成。南、北两个休闲广场既是南、北两区的活动中心,也是一带的结束。

8.3“一带”:贯穿南、北的纵向人文景观休闲带,是园区的公共交往休闲地区,并鱼骨状横向联系宅间景观休闲绿地,整合外部环境为有机整体。由樱花步道、文化长廊、儿童活动场地、老年活动场地、休闲绿地、景观绿地、休闲空间构成。

8.4住宅采用南、北向偏西11度布局,以院落为基本组织单元组织园区。最大限度考虑视觉的景观性、通海性、自然通风、日照采光等要求。

9.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结合场地地形条件及停车规模要求,本次道路交通规划采用人、车分流模式,并实现无障碍交通系统设计。

9.1出入口         

基地内交通依托原有城市道路,根据上一级别控制规划要求,小区在交通等级较低的城市道路矿大东路设主要交通性出入口,在南部珠江路设置步行出路口。

    9.2车行系统

    紧邻车行出入口沿矿大东路一侧设机动车道,利用建筑退线距离及住宅间距设地表停车场,机动车道与地表停车场及地下车库间建立便捷的交通联系。机动车道红线宽度为 6

    9.3步行系统

    小区内部在排除诸如:消防、救护、搬家等应急交通状态下,可实现完全步行化需求,步行交通体系以樱花步道为主体,有机联系各休闲功能空间,构成具有休闲性、景观性外部活动空间体系,是园区最具活力的地区。

    9.4静态交通

静态交通采用地上、地下相结合的形式。停车泊位标准按招标文书1/ 100                                         平方米                   配置。考虑未来私家车的拥有量及地表植被的生态需求,本次规划分三种状态考虑

9.4.1                 樱花步道以东开地下车库(加地表停车),保证樱花步道以西地表植被及环境的适居性。实现停车率50%

9.4.2                 樱花步道以东:南部、北部开地下车库(加地表停车),保证园区中部地表植被及环境的适居性。实现停车率80%

9.4.3                 园区地下整体建设地下车库,则园区植被生长环境较差。实现停车率100%

 9.5消防通道

整合园区机动车道及步行系统,满足消防要求。

10.绿化景观系统

101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由公共绿地、宅间绿地、底层庭院绿地构成。强调植被的多样性,并保留原黄岛校区的植被特征、体现休闲性、景观性、生态性的三统一。

10.1.1                 公共绿地:采用纵向带状形式,鱼骨状与宅间绿地联系,共同构成开放、均好、均质、共享的公共交往休闲空间。强调樱花步道及入口景观性广场观赏性植被的营造,突出人文主题。强调其功能的完备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突出强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绿化景观和水体景观的协调、不同绿化树种之间的协调、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的协调,为老人和儿童提供安全,舒适,近距离的活动空间。

10.1.2                 宅间绿地:利用高层住宅间距较大的有利条件,组织群落交往休闲空间及外部运动设施,强调微型地貌的营造及室外设施的布置,强调植被的自然属性、空间的归属性营造。通过场地设计、种植设计、小品设计、设施设计等处理,营造适居环境。

10.1.3                 底层庭院绿地:底层住户设私家院落。

102景观系统规划:

景观系统由“一轴、一带、一界面”构成,延续记忆、体现简约时尚。

10.2.1                 “一轴”:主入口横向景观轴线,由入口雕塑(原校区雕塑)、标识塔构成。

10.2.2                 “一带”:纵向公共绿带,由中心广场、樱花步道、文化长廊及两侧群落绿地以及构筑物构成。

10.2.3                 “一界面”:珠江路城市景观界面,由四幢两组建筑及步行入口构成,利用地形高差营造坡地绿化,建筑体现时尚、简约的建筑风格。

                   

11.公共设施

与规划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住宅区集中配置社区服务中心一处、幼儿园一处。

11.1社区中心:由社区物业、小型综合超市及文化设施构成。规划设于中部高层建筑底层,并与幼儿园整体设计。

11.2幼儿园:社区按人口规模配置三班幼儿园,按规范要求,可与社区中心整体设计。

                   

12.市政设施规划

12.1环卫规划:按住宅群落设分类垃圾回收桶,夜间集中清理。

12.2市政设施:布点原则布于地下车库。

12.3人防工程:人防工程结合地下车库设置。

12.2消防规划:道路组织满足消防交通要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