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理工发规〔2007〕1号 青岛理工大学四方校区
校园建设规划
大学校园是学校精神、学术和文化的载体,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建设中的精神家园。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校园建设是我校分阶段实现“把青岛理工大学建成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规模适度,高质量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总体发展目标的依托和基础。为实现学校战略发展目标,根据学校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015发展规划,按照《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编制高校建设规划的通知》(鲁教计字[2007]5号)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青岛理工大学校园建设规划。
1.现状 1.1概况 四方校区位于青岛市抚顺路11号,抚顺路将学校分为南北两院。建设用地
19.56公顷
,建筑面积25.26万平方米。详见表1。南院为教学区,由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实验楼组成;北院为学生、教职工生活区,包括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职工住宅、商店、幼儿园等。体育场位于南院,篮球场、排球场零散分布于南北两院。
南院教学区,科技楼为19层,其裙房为6层图书馆,为新建建筑;建筑馆为6层,于2006年完成改扩建;主教学楼依地形而建,分别为8层、6层、5层,建筑状况较好;结构实验室和一、二号实验楼建筑状况一般,有待改造;2号教学楼改扩建为实验中心,目前已进入施工阶段。 北院,以老图书馆-老礼堂为轴线,含其左右两栋3层老式学生宿舍,建筑年限超过50年,为青岛市保护建筑,同时构成青岛理工大学历史文化区及紫线范围。食堂,其余学生宿舍,单身宿舍,礼堂均为上世纪80、90年代兴建,建筑质量一般。教工住宅区内除教工住宅,幼儿园小部分新建建筑外,大部分建筑状况一般。除此之外,其余建筑为平房或2层砖式楼房,布局杂乱,建筑质量较低。
表1.用地及校舍情况统计与测算表
用地情况(公顷) |
校舍情况(万平米) |
合计 |
建筑用地 |
体育用地 |
绿化用地 |
实习用地 |
住宅 其他 |
合计 |
教学 用房 |
生活 用房 |
其他用房 |
19.56 |
3.89 |
2.65 |
4.43 |
0.15 |
8.44 |
25.26 |
10.10 |
13.44 |
1.72 |
1.2存在问题
1.2.1
学校用地规模和校舍面积不足。随着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用地和校舍面积与国家现行的高等学校规划建设指标差距较大。
1.2.2
校区功能划分不科学。 由于青岛理工大学各个区域是在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各区域的功能划分不可能统一确定,导致各区域功能划分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协调发展的建设机制,多功能混用比较突出,影响了学校的整体规划和长远发展。因此,如何使各地块的功能划分更加科学、合理、协调,就显得十分重要。
1.2.3
建筑标准低。 部分建筑标准较低,功能单一,破旧简陋,老化严重,各种管线和设施不够配套,需要进行彻底改造、翻修或拆除。
1.2.4
部分建筑覆盖率大而容积率小。 青岛理工大学的部分建筑占地面积覆盖率大,而建筑容量较小,尤其是以前修建的部分建筑只有二、三层高。楼体容量很小,使用面积非常有限。这对原本校园面积就小的青岛理工大学来说,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此问题应在以后的改造中逐步解决。
1.2.5
绿地面积较小,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建设关注不够 。 尽管青岛理工大学四方校区的校园绿化和园林化建设在青岛市小有名气,但由于四方校区发展空间十分有限,一些新修建筑对绿地和林木地的侵占已经影响到校园环境的建设。原黄岛校区也都由于占地面积较小,空间有限,而对园林化建设和人文景观布局关注不够。在未建设的黄岛新校区,规划并建设好“绿色校园”及自然与人文景观,无疑对青岛理工大学的发展非常重要。
2.建设规划编制的背景 2.1在校生规模稳步扩大 为适应国家教育形式,经过资源整合和挖掘潜力,近年学校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根据学校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015发展规划,在校生将分别扩大到25000人和30000人规模。 2.2用地和校舍面积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学校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被成功授予博士授权单位,以及学校特色专业和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现有校区和教学后勤建筑面积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协商并达成协议,将原有黄岛校区进行整体置换,建设黄岛新校区。对于四方校区,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整合更新继续挖潜。 2.3专业学科布局和功能分区进一步调整 近年我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多校区办学,基建规模较大,校内功能分区模糊,建设比较无序,校园内原有的自然风貌遭到部分破坏,为此必须对校园内的功能分区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2.4满足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需求 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与教学需要尚有一定的差距,距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水平评估标准,需要进行建设规划的编制,制订近远期建设目标和任务。
3.建设规划编制指导思想和原则 3.1指导思想 青岛理工大学校园建设规划要在对学校现状综合分析和对未来发展方向把握的基础上,坚持现代的规划设计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学科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协调组织好各校区的功能布局,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和优化办学环境,展现自然与文化景观,展示理工精神与育人形象。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能为宗旨,结合现代高等教育思想和手段、结合学科建设与特色、结合队伍建设和大师培育,把学校规划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大学园、科学园、人文园、信息园、生态园。 3.2编制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妥善处理需要和可能的关系。 (2)新开工项目要控制在贷款风险警戒线以内。 (3)贯彻建设节约型学校的原则,综合利用现有用地和各类设施,严格掌握建设标准。 (4)遵循实用的原则,既符合基建法规及程序又简单易行。 3.3建设规划编制依据 (1)《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省属本科院校2010年发展规模的通知》(鲁教计字[2007]3号) (2)《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编制高校建设规划的通知》(鲁教计字[2007]5号) (3)《青岛理工大学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相关法规、规范 (5)《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 (6)《青岛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7)青岛市规划局黄岛分局规划设计要点 (8)青岛市四方区抚顺路改造方案 (9)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规划设计任务书 (10)其它相关规划的基础资料
4.主要建设内容和预期目标 4.1用地布局原则
4.1.1
对基地现状的多样性和地形的复杂性进行分解、提炼、组合,理性地改造与整合现有地块,为使用者创造最人性化的布局和空间,是本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4.1.2
本规划对现有校区条件的吸收和正确利用能使之成为与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要素和结构脉络,建筑和空间的表现就会自然而然地随之生成。
4.2功能布局 由于基地限制和已有历史发展原因,四方校区定位为城市中的大学,采取高密度的建筑布局方式,将大量教学设施与教学用房压缩到有限的四方校区南院,沿体育场东看台架起实验楼与教学楼相接,做到对建筑用地的最大节约,对校园空间的全方位利用。 四方校区北院分布学生宿舍区,教工宿舍区,体育运动区,后勤服务区,建设室内体育馆弥补学校发展的空白,对其他已有建筑设施,进行优化组合,使其最大限度服务学校师生。
4.3主要规划建设目标 校园总平面规划的调整综合学校现有实际情况制定。由于校园面积有限,扩展已无太大余地,学校通过适当拆除一些危旧平房和楼房,提高土地利用率,因地制宜的改善办学条件。在保持学校现有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教学、科研用地,不断完善学校现有的环境建设。 4.3.1 2007-2010 新建实验中心(二号楼改造),扩建实训中心,对学生宿舍二号楼并二号门进行重新设计改造;对部分现有建筑进行立面或其他形式的改造,统一杂乱无章的建筑风格;对沿街建筑进行重新规划布局,改变门头房的杂乱布局;对北区变电站进行重新规划选址,改变北区沿抚顺路不良立面效果。 4.3.2 2011-2015 南院继续补充建造实验中心,沿看台建设实验楼与主教学楼相接,建筑馆东侧拆除原有实验楼,改建17层高层建筑,与原有科技图书楼构筑理工双塔;向北拆除原有实验楼,改建6层建筑,与17层高层裙房相连,并架空底层增加地面活动空间,地下室设计为停车用地;校园内主要建筑用连廊相接,构筑开放的教学空间,增强各学科之间空间联系。 北院拆除食堂东侧礼堂及车队用房,改建综合体育馆;拆除后勤用房若干,整合入综合体育馆附属用房。对实训中心东侧用房进行改建或改造,变更为后勤用房;实训中心变更为室内运动馆;对大学生俱乐部进行保护性更新,对幼儿园进行改造重建,在此上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类用地。 4.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学校规划用地
19.56公顷
,总建筑面积28.76万平方米,容积率为1.44,建筑密度为30.67%,绿地率为22.65%。详见表2。
表2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指标 |
功能分区 |
占地面积(平方米) |
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
规划用地 |
19.56公顷 |
总用地 |
195600 |
28.76 |
总建筑面积 |
28.76万平方米 |
教工宿舍区 |
24783 |
9.44 |
容积率 |
1.44 |
学生宿舍区 |
16943 |
4.00 |
建筑密度 |
30.67% |
后勤服务区 |
34735 |
2.62 |
绿地率 |
22.65% |
体育运动区 |
39256 |
0.50 |
|
|
教学实验区 |
38454 |
12.20 |
|
|
其他用地 |
41429 |
|
5.道路系统和景观环境系统规划 因历史原因,学校道路基本上为“人车混行”,所以道路建设只能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整合。通过拆除部分沿街不良建筑,对部分路段进行改造修缮改造,构筑学校通畅的交通网。因高差,北区天然形成为数不少的台地,通过台阶联系各块台地,形成车行系统的终端,同时构成较为通畅的人行系统。 在景观环境方面,加大沿街绿化力度,增加植物种类,丰富植物配种,改善景观层次,形成全方位多空间景观体系。基于严格的功能分区,葱郁的北区与现代化的南区形成强烈的对比,构筑出别具一格的校园景观环境系统。
6.建筑风貌 南院教学区新建建筑风格与建筑馆保持一致,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采用现代主义的处理手法,占用最少的校园资源构筑最大的可利用空间;保留建筑保持其自身风格,对部分老建筑进行立面处理,使历史与现实充分结合,构建整体化校园;利用现有条件构筑国内少有的高密度大学教学区,形成拥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立体环境。 北院对历史保护区内建筑进行保护性更新,保持现有建筑风貌,并配以复古性修缮,由此形成理工大学的历史回忆区;对其他沿街宿舍楼,进行改造,统一立面,构筑出统一,严整的沿街景观。新建体育馆,实验楼等采用南院的现代主义风格,构成校园景观的遥相呼应;对教工宿舍区,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
7.单体改造 7.1二号楼改造 二号楼改造打响了青岛理工大学建造校园立体空间的第一枪。二号楼位于学校西南角,新的设计方案将二号楼架于体育场看台之上,在二维向度之外要空间,构筑学校的三维体系,为学校的下一步校园建设提供了模型。 7.2学生宿舍二号楼改造 位于学生宿舍一号楼与学生宿舍三号楼之间的学生宿舍二号楼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学一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青岛市保护建筑,红砖红瓦是青岛传统建筑的代表;学三建于上世纪90年代,曾经为山东路北段标志性建筑,为现代主义代表。学二的改造需要面对的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将山东路视角下的学二楼东、南立面采取学三样式的立面设计,使其与学三、学四风格相融合;将抚顺路视角下的学二西立面采取学一样式的立面设计,使其与学校传统风格相融合。
附件1青岛理工大学四方校区规划总平面

|